医学领域委员呼唤中国创造
来源:化学制药工业协会
发布时间:2014.03.17
浏览:8485 次
中国创造在医学领域里面的缺失显得尤为突出。近日,来自科研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科协副主席、书记处书记陈章良、医疗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、北大第一医院教授霍勇和医疗产业的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微创医疗董事长常兆华做客中国经济网,共议医疗领域科技创新的话题。
“中国创造在医学领域里面的缺失显得尤为突出。”近日,来自科研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科协副主席、书记处书记陈章良、医疗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、北大第一医院教授霍勇和医疗产业的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微创医疗董事长常兆华做客中国经济网,共议医疗领域科技创新的话题。【动力从何而来】
“作为一个医生,我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会关注病人有哪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,哪些方法能比现有做法更好。这些想法诞生于实实在在的日常工作中,就像星星之火,需要放大、燎原。”霍勇说,改进的想法便是创造的原动力。
而目前的现实是,整个医学领域都缺少中国创造,从医疗设备到都鲜有中国人的发明。
“凯发k8一触即发永远跟着别人,但别人用的东西未必适合你。因为中国人的疾病治疗和医疗保障还不同于西方,所以必须得有适合自己的原创。”霍勇举例说,以色列800万人口有800多家医疗设备公司,创新主体是医生,他们不停琢磨出创造性的点子,在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中,生产出很先进的产品。
有创新的源头、有鼓励创造的环境、能顺利实现创造的转化,在霍勇看来是医疗创新的动力所在。
2014《政府共同工作报告》中提出“改进与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,实行国家创新调查和科技报告制度,鼓励科研人员创办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。”这被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科协副主席、书记处书记陈章良视为一大利好。
“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的尝试,最近的一二十年里并不少见。不少高校、科研院所都鼓励科研人员、教授,把自己掌握的技术与发明尽快产业化。”陈章良说,从创新想法转化成产品或者医疗实践,需要社会资源和国家政策的支持。
【创新链条如何形成】
“总理能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鼓励科技人员创业,是一个巨大的进步。但创业跟科研不是一回事,它是很大的系统工程,是一条非常难走的路,成功是小概率事件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微创医疗董事长常兆华说。
常兆华认为,医生或者科技人员的创业成果如果停留在小虾小鱼的阶段,最终肯定会被市场上的大鱼吃掉。这部分人群直接下海办企业并获得成功的案例并不多,科研人员必须谨慎地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个比较理智的判断。
陈章良说,在美国,很多教授直接把技术转让给企业或者通过技术入股,自己并不负责企业经营。但在中国,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够,科技人员特别怕成果被侵占或者复制,往往选择自己跨界下海。这样一来,企业的资金和管理水平都难以跟上。
“假如我有一个创新的点子,那么作为一个医生,我能否以自然人的身份开公司?假如我和企业合作,我的知识产权最终怎样体现到企业的股份里?一旦这个产品生产了在市场上使用了,和我本职工作的利益冲突怎么办?”霍勇说,这些事情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答案。
事实上,国内临床一线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医疗产品的渠道仍未通畅。作为科研人员,假如在工作中有新的发现,就属于职务发明,一旦产品进入生产,也会产生效益纠纷。
“不是说医院不鼓励创新,而是医院现在的环境不适合创新,大部分的医院没有这个意识。”霍勇说,最近有一个医院开始了创新的实践,把医生的创新专门做了知识产权的界定,不管是什么国家课题、无论医院投入多少,医生至少可以拿到创新收益的50%,以此来激励创新。
“只有全社会认可与支持创新的链条畅通了,星星之火才能燎原。”陈章良说。
【困境怎样破解】
“创新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资金或技术,而是政策。虽然国家鼓励自主创新,但依然有很多无形的障碍。”常兆华说,政府要通过顶层设计拿出实实在在支持科技人员创新的政策,重点应落在“放开”。
“即便千分之一的医生能有好想法,能够实现的也是千分之一,这样的创新及其珍贵。”常兆华坚持,在治病救人的本职工作外,医生的发明不应视作职务发明,医生可以拿这个申请专利或技术入股,国家不要限制技术入股的比例,科研成果的价值应由市场去体现。
此外,他还建议放开专利的价格。“在我国,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成本低,好专利的价格低。这就导致知识产权难以得到保障,申请好专利的动力不够。”常兆华说,专利价格也应由市场来唱主角。
破解医学领域的创新困境,被陈章良归纳为几个“能不能”:能不能确定成果归属?能不能放开技术占股比例?能不能给予启动资金扶持和产权保护?
和常兆华一样,陈章良也坚持,通过市场来确定科研成果的价值,通过市场来确定科研人员技术入股的比例。此外,他认为还应该在创业扶持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下功夫。
“知识产权对科研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,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,一到市场去大家拷贝,就会失去创造力的源泉。”陈章良说。